位于古墩路的城市心境小区,是2004年交付的新小区,自然环境优越。小区内实行人车分流,这个小区仅有573户居民。知道这个小区,是见诸媒体的一些报道,内容基本上都是说城市心境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好,是杭州垃圾分类最新的示范小 区之一,就算在示范小区里,也绝对算得上拔尖的“优等生”。
初次走进这个小区,给人感觉蛮舒服干净。可以看得出,垃圾桶都是经常在冲洗的,有好几只垃圾桶甚至还是“水灵灵”的。小区内随处可以见到与“垃圾分类”有关的宣传板、标语,每幢楼下都有绿色厨房垃圾桶和黄色其他垃圾桶并肩而立。
等到掀开垃圾桶,场面就有点尴尬了。我们去了两次,发现这里的垃圾桶里,各类垃圾混杂的现象很普遍。
暗访垃圾分类屡屡出错 有毒有害垃圾桶特别乱
3月25日上午9点多,我们第一次到城市心境小区,查看垃圾分类的情况。
2幢门口的黄色其他垃圾桶,被一大堆纸箱子和塑料袋围着,这些应该属于可回收物,居民可以自己卖给收废品的人,或者投到位于小区中间的两个蓝色可回收桶里,但居民随意丢在黄桶旁边。
10幢的黄桶和绿桶要是不看外面的颜色,光看里面的垃圾袋,两个桶“难辨雌雄”。黄桶里好几个绿色垃圾袋,绿桶里有白色和黑色的塑料袋。有个经过的阿姨说:“社区就发绿袋子,我们装普通垃圾也只好用绿袋子了。”
小区中间的两个红色有毒有害物桶更糟糕了:一个里面有豆浆杯、塑料牛奶杯、塑料衣架、树叶等,除了一支立着的灯管,其他都不属于有毒有害垃圾;另一个里面有纸质牛奶盒、黑黄白三色的塑料袋、烟盒、餐巾纸和用过的A4纸等,里面也仅有一个小灯泡是属于有毒有害物。
3月31日晚7点,我们再次来到城市心境小区。因为保洁员下班前刚刚换过垃圾桶,我们翻了翻小区内的30多个垃圾桶,大概有三分之一是空的,还有三分之一里只有一两包垃圾。
垃圾装得比较满的几个垃圾桶里,问题很多,比如说,8幢1单元门口的绿桶,光是上面一层就放着塑料泡沫、纸杯、塑料瓶、纸盒等垃圾,塑料泡沫不属于厨房 垃圾。在2幢旁,一只塑料袋靠在黄桶旁,里面装了枯萎的植物,土也撒在外面。因为现在的垃圾桶都是盖住的,要丢垃圾得用手把盖子掀开来,有些人也许是觉得 手把脏,就扔在桶外。掀开黄桶,最上面是一个白色的小塑料袋,能很清楚地看到里面是剥下来的笋壳,应该算厨房垃圾。3幢的绿桶里,也是什么都有。两个红桶 的情况和第一次差不多,大部分都是随意丢放的生活垃圾。
如果说刚刚加入垃圾分类的一批小区还是“幼儿园”起步阶段,那么城市心境算得上“大学毕业”水平了。城市心境如此,可以想见其他的小区,情况只会更差。
调查 分不分看居民自觉 中间环节缺乏监管
保洁员丁大姐告诉记者,分不分看居民的自觉,管不管要看保洁员的自觉,物业对她们是没有考核的。每个保洁员要负责三个楼道内的卫生,加上冲洗和更换垃圾桶,精力有限。
她告诉记者,有些垃圾桶拖出去重得很,“要用两只手才拖得动。”试想这么重的垃圾桶,要全部分拣一遍,几乎不可能。
品尚物业城市心境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蒋连永称:“我们发现问题,会跟保洁员提出来。毕竟垃圾分类对我们物业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来说,是义务。”
城市心境小区所在的古墩社区书记邱水莲表示,垃圾分类主要是社区的工作,物管和保洁是协助。“我们感觉,垃圾分类的效果主要因各个小区人员素质而定,素质好的地方,推进就快。素质差的地方,推进有点吃力。”
追问 为什么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如此不稳定?
西湖区城管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听了城市心境的情况后表示:“垃圾分类不稳定的状态,的确是存在的。现在整个杭州生活小区垃圾分类扩得比较广,推得比较快。 人员等各方面都跟不上,确实比较困难。原来一两个小区还应付得过来,现在又要发垃圾袋,又要宣传,搞活动,忙不过来。”
在西湖区,有282个小区,16万户人家参与垃圾分类,几乎已经覆盖全区范围,乡镇也开始试点,会逐步铺开。
垃圾分类做不好,问题在哪里?这位城管工作人员总结有2点:
首先,推进太快,但居民的配合程度比较低,特别在开放式的小区和上班族、出租户多的小区,垃圾分类几乎是句空话;其次,各相关部门缺乏配合,难以突破现状。
西湖区今年打算收一收步伐,在6个街道选出18个有代表性、做得比较好的小区,将垃圾分类水平再进一步提升,并稳定下来,给其他同类型小区做样本。这一招能不能产生实效,只待眼见为实。
民情点评
垃圾分类
不能光靠居民素质
2010年初,当时,街头户外广告、公交电视、小区宣传栏等地方,铺天盖地的都是垃圾分类的宣传,随后,小区里开始发放装厨房垃圾的专用垃圾袋,至于居民有没有真正用来装厨房垃圾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
作为杭州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,城市心境小区已经比大多数小区走得更远了,即使如此,但仍然经不起认真推敲。像这样有一定基础的垃圾分类示范小区,绝不应 该满足于现状,而是要尝试形成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经验与制度,并能在其他小区推广开来,这才是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意义所在。
要让垃圾分类的观念,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,深入人心,绝不能光靠居民的素质,也不能光靠保洁人员的自觉。如果仅仅依靠这些,就如同“中国式过马路”一样,只要一个环节、一个人没做好垃圾分类,坏的习惯就会传染、蔓延,到最终形成了“中国式扔垃圾”的习惯。
更为可靠的是责权罚明晰的制度保障。在日本,1980年就开始资源垃圾回收试点工作,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,就是违反了“废弃处置法”,会被警察拘捕并处以3万-5万日元(约合人民币1980-3250元)的罚款。
套用目前流行的一句话,扔垃圾容易,垃圾分类不易,虽然杭州垃圾分类推进已经4年,实际上仍然刚刚上路。(来源:杭州日报)